中國的星座大致上依照官制或民間器物名稱來命名,主要劃分為三垣、四象等大天區;四象又細分出廿八個小天區,稱為廿八宿。



三垣:天北極附近的天區,包括紫微垣、太微垣和天市垣。



四象:天球赤道附近共分為四個天區,包括東方蒼龍、西方白虎、南方朱雀、北方玄武。(圖9-2)

為了統一星座劃分和名稱,193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訂定了88個星座和名稱,並且依據赤經、赤緯坐標來劃分星座和星座之間的關係。

二十八星宿,辰星(水星),太白(金星),熒惑(火星),歲星(木星),鎮星(土星)。

註:土星繞日的周期為29年,故稱為年鎮一宿的鎮星略為牽強。



我國古採用365 1/4度的周天分劃,西方通用360度周天制。



我國古天文儀均以赤道坐標系統標定恆星位置,西方採黃道系統。



我國古代全天恆星總數以陳卓的283官1464星為準,分屬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個天區。西方以托勒密 (Ptolemy)的1022星為定數。



古曆以陰陽合曆為傳統,創立了二十四節氣,與農業關係密切。



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、五行、天人感應為基礎。



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注重實際,勤於觀測詳細記錄,對異常天象的出現尤其重視。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,最有系統的。







遠古時期(-404 BC):



《尚書·堯典》已有年、月、日、旬、四季、閏月的概念,並有以星象定季節的描述。



《大載禮記·夏小正》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,按月記載中星、斗柄指向、氣候的變化。《夏小正》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。



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,並有日、月蝕 ,新星 、恆星(甲骨文有「鳥星」、「大歲」等名字) 的記錄。



哈雷慧星在中國的最早記錄–《左傳》魯文公十四年(613 BC)。

由秦始皇七年(214 BC)到西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歸的記錄,一次不漏,惜並無人發現它是同一顆彗星。





戰國時期(403 - 256 BC):

戰國時期舉凡曆法、天象記錄、天文儀器製造、宇宙理論皆已相當完備。





陰陽合曆:陽曆(二十四節氣)與陰曆(朔望月)之間的周期為十九年(加七個閏月)?



星空的命名:二十八宿。



研究太陽,月亮,行星的運動。有日、月蝕﹑新星爆炸的觀測記錄。



秦漢時期(246 BC - 219 AD):



漢《太初曆》─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曆法。



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已記載在漢代《淮南子.天文訓》裡。



已製造了測角儀器—渾儀﹙落下閎﹚。



漢張衡─渾天說﹙見于《渾天儀圖註》﹚。



已有太陽黑子,極光的記錄。



最早的天文著作:馬王堆帛書《五星占》,漢《周髀算經》。



魏晉南北朝(220 - 477 AD):



虞喜發現歲差。



祖沖之將歲差的影響引進《大明曆》中。



發現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,導至二十四節氣的安排由均勻發展到不均勻。



陳卓編全天星圖共1464星,著名之天文教材《步天歌》以陳卓的星圖為基礎。



唐代(618 - 904 AD):

張遂﹙一行和尚﹚製造天文觀測儀器,發動全國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,重測二十八宿及其他許多恆星的位置,據之以編製《大衍曆》。此次工作可視為古代天文學工作的第一次全面檢閱,並留下載于《新、舊唐書》裡的《大衍曆議》與《大衍曆術》等兩份重要天文學資料。





宋代(960 - 1279 AD):



多次製造大型儀器─渾儀、渾象、水運儀象﹙渾儀、渾象、計時器之總成﹚。 



北宋至和元年﹙西元1054年﹚超新星的記錄。



蘇州石刻天文圖─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圖之一。

註:渾儀–天文觀測儀器。渾象﹙渾天儀﹚–天象模擬儀器。





元代(1297 - 1368 AD):高峰期

郭守敬簡化複雜的觀測渾器而製成簡儀,另設計建造仰儀、玲瓏儀、正方案等重要天文觀測儀器。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,是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工作的第二次全面檢校。於實測的基礎上編制《授時曆》,為我國古曆的最高成就。





明清兩代(1368 - 1911 AD):

整理舊說,制作新式天文儀器,翻譯介紹近代天文知識。





民國以後(1911 - ):

台灣:



近期的主要活動有:國家天文台﹙二米口徑﹚尋址階段﹙鹿林前山?﹚,參與夏威夷Mauna Kea 次微八陣列計劃,成立連續觀測太陽震波的日震觀測網(Taiwan Oscillations Network, TON)。



大陸:於小行星、彗星的發現觀測較有所成,1989年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口徑2.16公尺之光學望遠鏡啟用。
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中國之星座:



為了便於辦認星星,進行天象的觀測、記錄與研究,中國古代把星空中若干相鄰的恆星組合在一起,並以人世間的事物或職位的名稱,來加以命名。這種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,與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。每一星官中的星數不等,少至一個,多則可達數十顆之多。



三國時代吳國人陳卓,為我國古星象圖的集大成與奠基者。他以甘德、石申與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圖為厎本,將星空分別283官共有1465顆星。283官含三垣、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。



星官的命名極富天人合一的色彩,舉凡出將入相、市井、酒舖、九州地名及皇室家族的成員、皆可成星官之名。



二十八宿:天上的賓館,也就是太陽、月亮的宿舍。



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黃道帶一周,是我國古代對在赤道和黃道一帶恆星的分群系統。 這二十八個星官,在漫無邊際的空間中,就好像太陽、月亮的宿舍。二十八宿的距星大多數是暗星,一等星只有一顆,而四等星以下達八顆之多,「鬼宿一」為肉眼難辨的六等星﹙這是否與中國人傳統之「光廳暗房」相合?﹚。





二十八宿又分成四個大星區,用動物來命名叫做四象,就是:

東方蒼龍(包括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七宿);



北方玄武(包括斗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壁七宿);



西方白虎(包括奎、婁、胃、昴、畢、觜、參七宿);



南方朱雀(包括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軫七宿)。



西洋星座與中國星座的對照,請參見李欣哲先生的中國古代星座簡介。

中國星座、星名與西洋星座、星名的對照,請參考邱國光先生所編的「天文星圖」﹙可在台北市環河路的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資料館購得﹚。





在唐代一些銅鏡的背面,形象逼真地鑄造著四象圖,說明二十八宿位置。



有關二十八宿的說明:東漢王充《論衡‧談天》:

二十八宿為日、月舍,猶地有郵亭,為長吏廨矣!」張衡:



「蒼龍連蜷于左,白虎猛距于右,朱雀奮翼于前,靈龜圈首于後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狼翔月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